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五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卦象變化是上下變化 由外到內(nèi) ›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五 |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五乾子 遺書 諸儒通書類説 延平師友問答 承惠示濂溪遺文極荷愛厚不敢忘不敢忘 通書向亦曽見一二但不曽得見全文今乃 得一觀殊慰卑抱也 熹近?中庸鬼神一章切謂此章正是發(fā)明 顯微無間只是一理處旦如鬼神有甚形跡 人卻自然有畏敬之心以承祭祀便如真有 一物在上在左右弘謚秉彝之性才存主著 這裏便似見得許多道理參前倚衡雖欲頃 刻離而遁之不可得只爲至誠貫撤實有是 理無端無方無二無雜方其未感寂然不動 及其既感無所不通濂溪翁所謂靜無而動 有至正而明逹者於此亦可以見之先生曰 此段?得甚好更引濂溪翁所謂靜無而動 有作一貫曉會尤佳中庸發(fā)明懈微之理於 承祭祀時爲言者只爲於此時鬼神之理昭 然易見令學者有入頭處爾 晦庵文集并語録問答 通書紗論 大抵近世諸公知濂溪甚淺如呂氏童家訓 記其嘗著通書而曰用意高遠夫通書太 極之説所以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 始言用意而爲之又何遠近高下之可道 哉 通書文雖高簡而體實淵慤且其所論不出 乎陰陽變化修巳治人之事末正曰劇談無 黃丈云通書便可上接語孟先生曰比語孟 較分曉精深結構得密語孟説得較闊又 曰濂溪無有知其學者惟程太中知之 方子録 周子留下太極圖若無通書卻教人如何曉 得故太極圖得通書而始明 誠上章 問誠者聖人之本曰此言本領之本聖人之 所以聖者誠而已董銖 或人問呂氏謂誠者理之實然曰誠之爲言 實也呂氏此説即周子所謂誠者聖人之 本蓋指實理而言也如周子所謂聖誠而 巳矣即中庸所謂天下至誠者指人之實 有此理者而言也溫公所謂誠即太學所 謂誠其意者指人之實其心而不自欺者 言也 問至善二字與術學中步善同否曰通書至 善猶曰純粹而至善云耳至善興大學理 無不同呉伯豐 善須是至善始得如通書至善亦是 問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曰一陰一陽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 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各 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這一段是説天地 生成萬物之意金去僞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也繼之者善生生不 已之意屬陽成之者性各正性命之意屬 陰如純粹至善卻是統(tǒng)言道理萬人傑 張元德盡問通復二字曰誠之通是造化流 行未有成立之初所謂繼之者善誠之復 是萬物巳得此而皆有所歸藏之時所謂 成之者性在人則感而遂通者誠之通寂 然不動者誠之復云云潘時舉 問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是春夏利 貞是秋冬秋冬生氣旣散何以謂之收斂 曰其氣巳散收斂者乃其理爾曰冬間地 下氣暖便也是氣收斂在內(nèi)曰上面氣自 散了下面暖底乃自是生來卻不是巳散 之氣復爲生氣也 元亨利貞是一箇道理之大綱目須時復將 來子細研究如通書只是反覆説這一箇 道理蓋那裏雖千變?nèi)f化千條萬緒只是 這一箇做將去楊道夫 黃直卿問利貝誠之復如先生注下言復如 伏藏先生曰復只是回來這箇是周先生 添這一句孔子只説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這箇物事流行到這裏 來這裏住著卻又復從這裏做起又曰如 母子相似未生之時母無氣不能成其子 旣生之後子自是子母自是母又曰如樹 上開一花結一子未到利貞處尚是運下 面氣去蔭他及他到利貞處自不 用養(yǎng)又問自一念之萌以至于 事利鍉生應而曰他又自這裏 做起所謂生生之謂易也是恁地 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於爲亨 爲利爲貞則亦元之爲耳此元之所以包 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 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恐亦不得如龜 山之説也 誠下章 問誠者五常之本曰誠是通體地盤 問果而確果者陽決確者陰守曰此只是一 事而首尾相應果而不確即無所守確而 不果則無決二者不可偏廢猶陰陽不可 相無也董銖 誠幾德亦早 光阻問誠無爲幾善惡曰誠是當然合有這 實理所謂寂然不動者幾便是動了或向 聖爲賢只是治材料出 誠無爲只是自然有實理恁地不是人做底 都不犯手勢幾善惡則是善裏面便有五 性所以爲聖所以爲賢只是這箇 道夫言誠無爲幾善惡蓋誠者自然之實理 無俟營爲及幾之所動則羊惡著矣善之 所成則爲五常之德聖人不假修爲安而 全之賢者則加克復之功聖賢雖有等降 然及其成功則一而巳故曰發(fā)微不可見 充周不可窮之謂神曰固是如此但幾是 動之微是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便潁 就這處理會若至於發(fā)著之甚則亦不濟 事矣更怎生理舍曰所以聖賢説戒謹乎其 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蓋幾微之際大 是要切又問以誠配太極以善惡配陰陽 以五常配五行此固然但陽變陰合而生 水火木金土則五常必不可謂共出於善 惡也此似秪是説得善之一腳曰通書從 頭是説配合但此處卻不甚似如所謂剛 善剛惡柔善柔惡則確然是也 賀孫問誠無爲幾善惡一段?此與太極圖 相表裏曰然周子一書都是説這道理葉 誠無爲只是常存得治簡實理在這裏方始 見得幾方始識得善惡若此心放而不存 一向反覆顛錯了如何別認得善惡葉 通書中所謂誠無爲者太極也幾善惡者陰 陽也德曰仁義禮智信者五行也皆就圖 上説出其餘如靜虛動直禮先樂後淡且 和果而確之類亦是圖中陰陽動靜之意 也 濂溪先生説得的當通??中數(shù)數(shù)拈出幾字 要當如此瞥地即自然有箇省力處無規(guī) 矩中卻有規(guī)矩未造化時已有造化然後 本隱之顯推見至隱無處不脗合也答蔡 季通書 舉似先生答蔡丈書濂溪先生通書數(shù)數(shù)拈 出幾字用處省察 善便存放這裏惡便去而不爲便是自家 切巳處葉 人傑問去歲見蔡丈季這説通書誠無爲幾 善惡愛曰仁一段云周子亦有照管不及 處旣曰誠無爲則其下未可便著善惡字 如何先生云正淳如何者人傑曰若旣誠 而無爲則恐未有惡若學者之心其幾安 得無惡先生云當其未感五性具備豈有 不善及其應事才有照顧不到處這便是 惡古之聖賢戰(zhàn)戰(zhàn)兢兢過了一生正謂 此也云云萬 當寂然不動時便是誠無爲有感而動即有 善惡幾是動處太凡人性不能不動但要 頓放得是於其所動處頓放得是時便是 德愛曰仁宜曰義頓放不是時便一切反 是人性豈有不動但須於中分得天理人 欲時方是曽祖道 天理人欲之分只爭貲子故周先生口弩説 幾字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橫渠每説豫 字余大雅 問周子曰誠無爲幾善惡此明人心未發(fā)之 體而指其巳發(fā)之端蓋欲學者致察於自 動之微知所決擇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 然之體而巳或疑有類於胡子同體異用 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爲圖如后 此明露兵此證一惡幾 周子誠谿之善幾胡氏誠劂 之意之説 善惡雖相對當盆賓主天理人欲雖分?? 必省宗孽自誠之動而之善則如木之自 本而幹自幹而末上下相逹者道心之發(fā) 見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誠之正宗 也其旁榮側(cè)秀若寄生床贅者此雖亦誠 之動則人心之發(fā)見而私欲之流行所謂 惡也非心之固有蓋客寓也非誠之正宗 蓋庶孽也茍辨之不早擇之不精則客或 乘主孽或代宗矣學若能於萌動幾微之 間而察其所發(fā)之向背凡其直出者爲天 理旁山者爲人欲直出者爲善旁出者爲 惡直著固有旁出者橫生直山者有本 旁出者無源直出者順旁出者逆直出者 正旁出者邪而吾於直出者利導之旁出 所且統(tǒng)絶之功力旣至則此心之發(fā)自然出 於一途而保有天命矣於此可以見未發(fā) 之前有善無惡而程子所謂不是性中先 有此兩物相對而生又曰凡言善惡皆先 善而後惡蓋謂此也若以善惡爲東西相 對彼此角立則是天理人欲同出一源未 發(fā)之前巳具此兩端所謂天命之謂性亦 甚汗雜矣此胡氏同體異用之意也先生 曰此説得之 愛曰仁猶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就愛處措 出仁韓子博愛之謂復把博愛做仁了 難不同説誠幾德草 性焉安焉之謂聖是就聖人性分上説發(fā)微 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是他人見其 不測耳 問通書第三草解性者獨得於天如何言獨 得曰此言聖人合下清明完具無所虧失 此是聖人所獨得者此對了復字説復者 巳失而反其初便與聖人獨得處不同安 字對了執(zhí)字説執(zhí)是執(zhí)持安是自然大率 周子之言秤等得輕重極是合宜董銖 聖章 林問入德莫若以幾此最要否曰然問通書 中聖第四章解幾字云動靜體用之間如 何是動靜體用之間曰似有而未有之時 在人識之爾徐禹 通書多説幾太極圖上卻無此意曰五性感 動動而未分者便是攣方子 問通書誠精故明先生引清明在躬志氣如 神釋之卻是自明而誠先生云便是看得 文字粗疏周子説精字最好誠精者直是 無貲夾雜如一塊銀更無銅鈆便是通透 好銀故只當以清明釋之志氣如神即是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之意也萬人傑 慎動章 問動而正曰道悉邪也以太極圖??之五 常配五行則道德配陰陽德陰而道陽也 曰亦有此理 通書云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先生曰正 是理雖動而得其正理便是道若動而不 正則不是道和亦只是順理用而和順便 是得此理於身若用而不和順則此理不 得於曁故下云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 悉邪也只是此理故又云君子慎動直鄉(xiāng) 云太極圖中只説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逼 書又説箇幾此是動靜之間又有此一項 蔣賀孫 道章 元者善之長以下四句説天德之自然君子 體仁足以長人以下四句説人事之當然 元只是善之長萬物生理皆始於此衆(zhòng)善 百行皆統(tǒng)於此故於時爲春於人爲仁亨 是嘉之會嘉會衆(zhòng)美之會猶言齊好也 物到夏時洪纖高下各各暢茂甘在人則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事事物物大大小小 一齊到恰好處所謂動容周旋皆中禮故 於時爲夏於人爲禮利者爲義之 和萬物至此各遂其性事物至此無不得宜 故於時爲秋於人爲義貞者乃事之幹藹 物至此收斂成實事理至此無不的正故 於時爲冬於人爲智此天德之自然其在 君子貞正也知其正之所在固守而不 去故足以爲事之幹幹事言事之所依以 立蓋正而能固萬事依此而立在人則是 智至靈至明是是非非確然不可移易不 可欺瞞所以能立事弘無是非之心非智 也知得是是非非之正堅固確守不可移 易故曰智 知是非之正爲知故通書以正爲知 問通書注云中即禮正即智圖解備矣必大 向者侍教雖已略聞大意今按國解有曰 其行之也中又曰中者姤會也所謂中 則拱著固明白矣至於正則不過曰其處 之也正又曰正者貞乏體也智之義固在 其中然恐初學者讀之猶未能分明欲乞 更詳下一語如何曰元其利貞分配仁義 禮智先儒已有定論矣故只如此説意亦 自見吳伯曲且 師章 問師一早先生解以善惡配四象如何曰凡 物具兩端如這扇便有面有背自人心言 之則有善有惡在其中便是兩物周子止 説到五行住其理亦只消如此説自多説 不得包括萬有舉歸於此 或問性者剛?cè)嵘茞褐卸仍淮诵员闶茄?/p> 氣質(zhì)之性四者之中去卻兩件剛惡柔惡 卻於剛?cè)岫浦袚褚恢卸⒀山鹑^ 文蔚曰通書性者剛?cè)嵘茞褐卸却司湔h 得好先生曰古人自是説得好了後人説 出來又好 ??説性時便巳不是性也蓋纔説性時便是 兼氣稟而言矣云性須是有箇氣質(zhì)方説 得箇性字若人生而靜以上只説得天道 下性字不得子責白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便是如此此所謂天命之 性者是就人身上指出這箇是天命之性 不雜氣稟者而言耳若纔説性時則便是 夾氣稟而言所以説便已不是性也濂溪 説性者剛?cè)嵘茞褐卸纫渝ハh性只 是此五者它又自有説仁義禮智底性時 若論氣稟之性則不出此五者然氣稟底 性便只是那四端底性非別有一種性也 所謂剛?cè)嵘茞褐姓咛煜轮怨滩怀龃?/p> 五者然細推之極多般樣千般百種不可 窮究但不離此五者爾洗僴 中庸之中是兼以其發(fā)而中節(jié)無過不及者 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 之逹道也若不識得此理則周子之言更 解不得所以程子謂中者天下之正道中 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 集注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 此意也 周子云中也者和也天下之逹道也別人也 不敢恁地説君子而時中便是恁地?林 夔孫 所諭氣質(zhì)過剛未能自克而欲求所以轉(zhuǎn)移 變化之道夫知其所徧而欲勝之在吾日 用之間屢省而痛懲之耳故周子有自易 其惡自至其中之説是豈他人之所得而 與於其間哉 潘君者豈非清逸家子弟耶清逸之子亦參 禪雖或及識濂溪然其補則毀矣此書 謂中爲有物而必求其所在於未生之前 則是禪家本來面目之緒餘耳殊不知中 者特無偏倚過不及之名以狀性之體段 而所謂性者三才五行萬物之理而巳矣 非有一物先立乎未生之前而獨存乎旣 沒之後也其曰執(zhí)曰用曰建亦體此理以 脩已治人而巳矣非有一物可以握持運 用而建立之也 幸章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此兩句只 是一項事知恥是由內(nèi)心以生聞過是得 之於外人須知恥方能聞過而改故恥爲 重 思章 問通書云無思本也思通用也無思而無不 通爲聖人不知聖人是有思耶無思耶先 生曰無思而無不通是聖人必思而後無不 通是睿時舉云聖人寂然不動是無思才 感便通特應之耳先生曰聖人也不是塊 然由人撥後方動如莊子云推而行曳而 止之類口合是才思便通不待大故地思索 耳時舉因云如此則是無事時都無所思 事至才思便通耳 睿有思有不通聖無思無不通又曰聖人時 思便通非是塊然無思撥著便轉(zhuǎn)恁地時 只是箇瓠子甘節(jié) 志學章 問聖希天若論聖人自是與天相似了得非 聖人未嘗自以爲聖雖已至聖處而猶戒 謹恐懼未嘗頃刻忘所法則否曰不消如 此説天自是天人自是人人終是如何得 似天自是用法天沉倫 問志伊尹之所志乃是志於行曰只是不志 於私今人仕宦只爲祿伊尹卻祿之天下 弗顧繫馬千駟弗視也又云雖志於行道 若自家所學元未有本領如何便能舉而 措之天下又須有那地位若身處貧賤文 如何行然亦必自修身始修身齊冢然後 逹諸天下也又曰此箇道理緣爲家家分 得一分不是一人所獨得而專者經(jīng)世濟 物古人有這簡心若只是我自會得自卷 而懷之卻是私廖德明 志伊尹之所志不是志於私大抵古人之學 本是要行伊丑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 之道凡所以治國平天下者無一不理會 但方處畎畝之時不敢言必於用耳及三 聘幡然便一向如此做去此是堯舜事葉 ?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 熟 志伊尹之所志伊尹恥君不及堯舜一夫不 得其所若撻千市學者若橫此心在胸中 卻是志於行莫不可曰非是私修身養(yǎng)性 與致君澤民只是一理竇災周 問過則聖及則賢菩過於顔子則工夫又更 純細此固湯見不知過但尹時如何説曰 只是更正眥從容而十過之便似乳子空 丑終是有猶當?shù)滓馑级嗌驖?/p> 禮樂意 仁父問禮之用和爲貴集注載程二禮樂之 説阿如曰也須先是囂審方有五三直是 盡得敬示會不和如臣子入朝自默極其 恭敬也自和這不待勉強如此只是飽情 願如此便自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 第弟夫婦朋友各得其位這自然和若君 失其所以爲君臣失其所以爲臣這如 會和如諸公在此坐都恁地收斂這便是 和若退去自收肆或垂爭便是不和通書 禮理也樂和也止故禮先而樂後説得最 好 禮樂固必相須然所謂樂者亦不過謂胸中 無事而自積樂耳非是著意放開一路而 欲其積樂也然欲胸中無事非敬不能故 程子曰敬則自然和樂而周子亦以爲禮 先而樂後此可見也答家子晦書 動靜章 來諭動靜之外別有不與動對之靜不與靜 對之動此所未諭動靜二字相爲對代不 能相無乃天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爲 也若不與動對則不宮爲靜不與靜對則 亦不名爲??矣但衆(zhòng)人之動則流於動而 無靜衆(zhòng)人之靜則淪於靜而無動此周子 所謂物則不通者也惟聖人無人欲之私 而全乎天理是以是動也靜之理未嘗亡 其靜也動之機未嘗息此周子所謂神妙 萬物者也然而必曰主靜云者蓋以其相 資之勢言之則動有資於靜而靜無贊於 動如乾不專一則不能直遂地不翕聚則 不能發(fā)散龍蛇不蟄則無以奮尺蠖不屈 則無以伸亦天理之必然也來諭又有動 則離性之説尤所未諭蓋人生而靜雖天 之性感物而動亦性之欲若發(fā)而中節(jié)欲 其可沒則岳忌離夫性哉惟夫衆(zhòng)人之動 動而無靜則或失其性且故文定春秋傳 曰聖人之心之感物而動知言亦云靜與天 同德動與天同道皆未嘗有聖人無動之 説也卻是役來分別感物而通感物而動 語意迫切生出許多枝節(jié)而後人守之太 過費盡氣力百種安排幾能令臧三耳矣 然甚難而質(zhì)非恐不可不察也 問通書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靜而無靜 動而無勤神也所謂物者人在其中否曰 人在其中問所謂神者是天地造化否曰 神即此理也問物則拘於有形人則動而 有靜靜而有動如何卻同萬物而言曰人 固是靜中動動中靜亦謂之物凡言物者 指形器有定體而言然自有一笛固變通底 在其中須知器即道道即器莫離道而言 器可也凡物皆有此理目如這箇竹??固 是一器到通用處便有箇道在其中徐離 問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此理如何曰譬 之晝夜晝固是屬動然動卻來管那神不 得夜固是屬靜然靜亦來管那神不得蓋 神之爲物自是超然於形器之表貫動靜 而言其體常如是而巳矣 動靜章所謂神首初不離乎物如天地物也 天之收斂出呈専乎動地之發(fā)生豆專乎靜 此即神也 楊至之問通書氶陰根陽火陽根陰與五行 陰陽陰陽太極爲一截四時運行萬物終 始與混兮闢芍其無窮兮爲一截混兮是 利貞誠之復闢兮是元亨誠之通注下自 五而一囟五而萬之説則是太極常在貞 上恐未穩(wěn)先生大以爲然曰便是猶有此 等硬説處 問楊子雲(yún)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cè)绾卧?/p> 仁體柔而用剛義體剛而用柔銖曰此豈 所謂陽根陰陰根陽耶曰然董 聖學章 或問聖可學乎止一爲要這箇是分明底一 不是鶻突底一問如何是鶻突底一曰須 是理噲得敬著落處若只塊然守一箇敬 字便不成固敬這箇亦只是説箇大槩明 通在巳也公溥接物也須是就靜虛處涵 養(yǎng)始得明通方能公溥若便要公溥定不 解得靜虛明通精義入神也動直公溥利 用安身也又曰一即所謂太極靜虛明衍 即圖之陰靜動直公溥即圖之陽 周先生只説一者無欲也然這話頭高卒急 亦難揍泊尋常人如何便得無欲故伊川 只説箇敬字 又試?無欲之時心豈不一人只爲有欲此 心便千頭萬緒 問明通公溥紜曰此四字只是依春夏秋冬 之序相配將去明配木通配火 公配金漙配水 問明通公溥於四象何所配曰只是春夏秋 冬模樣云然這處亦是偶然相合不是正 恁地説葉 問程子説修巳以敬因及聰明春智皆由此 出如何曰敬則自是聰明身心怠慢便昏 塞了紜問周先生云靜虛則明明則通是 此意否曰意亦相似葉 理性命章 如繫辭文言若是孔子做如何又卻有子曰 字某嘗疑此等處如五峰欬通書相似去 了本來所有篇名卻於每篇之首加周子 曰字通書去了篇名有篇內(nèi)無本篇字如 理性命章者煞不可理會蓋厥彰厥微匪 靈弗瑩是説理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 止矣是説性自此以下卻説命章內(nèi)全無 此三字及所加周子曰三字又卻是本所 無者次第易繫文言亦是門人弟子所勦 入耳問五峰於通書何故輒以已意加損 曰他病痛多 陰陽之氣相勝而不能相無其爲善惡之象 則異乎此蓋以氣言則勁靜無端陰陽無 治皆本固並立而無先後之序善惡之分 也若以善惡之象而言則人之性本獨有 善而無惡其爲學亦欲去惡而全善不得 復以丕能相無者而爲言矣今以陰陽爲 善惡之象而又曰不能相無故必曰小人 日爲不善而善心未嘗不間見以爲陰不 能無陽之證然則曷不曰君子日爲善而 惡心亦未嘗不間見以爲陽不能無陰之 證耶蓋亦知其無是理矣五大凡義理精 微之際合散交錯其變無窮而不相違悖 且以陰陽善惡論之則陰陽之正皆善也 其沴皆惡以象類言 則陽善而陰惡以不靜言則陽客而陰主 此類甚多要當大其心以觀之不可以一 説拘也 忠恕一以貫之云賀孫因舉大學或問云心 之爲物實主於身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 性其用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渾 然在中隨感而應以至皆有當然之則而 不容自己所謂理也元有一貰意思曰然 施之君臣則君臣義施之父子則父子親 施之兄弟則兄弟和施之夫婦則夫婦別 都只由這箇心如今最要先理會此心又 云通書説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 二本則一亦此意又云如千部萬部文字 字字如此好面面如此好只是一箇印版 印將去又云且?論語如鄉(xiāng)黨等處待人 接物千頭萬狀是多少般聖人只是這一 箇道理做出來葉 問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此易所謂 天道人道之立歟曰此即通書所謂二氣 五行之説 問五殊二實一實萬分二謂陰陽一謂太極 然不曰二氣一理而皆以實目之者蓋曰 此皆實有之理非但強爲之名耳曰五二 一萬皆實字殊實實分皆虛字以此推之 所謂三實一實不相礙也 問五殊二每負曰分而言之有五總而言之只 陰陽 或問一實萬分豈太極有分裂乎曰本只是 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一太 極如月映萬川相似 行父問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此所 以可推而無不通也先生曰近而一身之 中微而一草一木之衆(zhòng)莫不各具此理如 此四人在坐各有這箇道理不用相假借 然雖各自有這一箇理又卻同出於一箇 理耳如排數(shù)器氶相似這盂也是這樣水 那盂也是這樣水各各蒲足不待求之於 外然打破放裏卻也只是這箇水此所以 可推而無不通也所以謂格得多後自能 貫通者只爲是一理釋氏云一月普現(xiàn)一 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是那釋氏也窺 見得這眥道理濂溪通書只是説這一事 楊道夫録 顔子章 胡叔器問顔子樂處莫是樂天知命而不以 貧窶累其心否曰不干事這四字拈不上 義剛問這樂正如不如樂之者之樂曰那 説從樂天知命上去底國是不是了這説 從不如樂之者上來底也不知那樂是樂 箇什麼物事樂字只一般但是要人識得 這須是去做工夫涵養(yǎng)得父自然見得因 言通書敝茍譾樂梁也好 問程子曰使顔子以道爲樂則非顔子周子 通書顔子章又卻似言以道爲樂曰顔子 之樂非是自家有箇道至富巖合負只管把 來弄後樂見得這道理後自是樂 故曰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 足則富貴貧蜜處之一也 問周子令程子尋顔子所樂何事而周子程 子終不言不審先生以爲所樂何事曰人 之所以不樂者有私意肖克已之私則樂 矣 問濂溪教程子尋孔顔樂處蓋其自有其樂 然求之亦甚難曰先賢到樂處巳自成就 向上去了非初學所能求況今之師非濂 溪之師所謂友者非二程之犮所以説此 事卻似莽廣不如且就聖賢著實甪功處 求如克已復禮致謹於視聽言動之間父 久自會成熟充逹向上去 或問顔子能化而齊曰此與大而化之之化 異但言消化卻富貴貧賤之念方能齊齊 亦一之意金去僞 勢章 問通書云極重不可反知其重而亟反之可 也先生曰是説天下之勢如秦至始皇強 大六國便不可敵東漢之末宦官權重便 不可除紹興初只斬陳少陽便成江左之 勢極重則反之也難識其重之機而反之 則易萬人傑 聖藴章 或問發(fā)聖人之藴敬萬世而無窮者顔子也 曰夫子之道如共惟顔子盡得之夫子許 多天處盡在如子身上發(fā)見譬如天地生 一瑞物即此盡可以見天地純粹之氣謂 之發(fā)者乃亦足以發(fā)之發(fā)不必待顔子然 後謂之發(fā)也 精藴章 通書言聖人之精書卦以示聖人之藴因卦 以發(fā)精是聖人本意藴是偏旁帶來道理 如春秋聖人本意只是載那事要見世變 禮??征伐自諸侯出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如此而巳就邠事上見得是非美惡曲折 便是因卦以發(fā)黃義剛 乾損益動章 乾乾不息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不息是也 甘節(jié) 問乾損益動意前面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 是自脩底里後而忽説動者何故曰所謂 懲忿湊忿苞善改過皆是動上有言般過 失須於方動之時審之方無兇悔吝所以 再説箇動 家人睽復旡妄章 周先生曰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巳只是不 善之動消於外則善心實於內(nèi)則存捨 則亡只是則此心便存 蒙良皂 問蒙學者之事始之之事也良成德之事終 之之事也曰周子之忘當是如此然於此 亦可貝主靜之立思 問通書良其背背非見也程子解此下文 解得甚好上面良其背是止於其所當止 之地也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萬物 各止其所了都純是理也不見有已也不 見有人都只見是理 良其背云通書背非見也亦似伊川説止非 爲也亦不是本意語録中有云周茂叔謂 者一部華嚴經(jīng)不如?一良卦下面注云 言各止其所他這裏卻?得止字好?淵 人之四攴百骸皆能動作惟背不能動止於 背是止得其當止之所 明道答橫渠定性書舉其語是此 意伊川説卻不同又自是一説伊川説良 其止止其所也又説得分曉卻解良其背 又自有異想是照顧不到周先生通書之 説卻與伊尹同 諸説同異 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云曰周子以萬物資始 爲善各正性命爲性此就造化處説程 子云今人説性只是説繼之者善此又近 下就人性分上説答呂子約 繼之者善也周子是説生生之善程子説作 人性之善用處各自不同若以此觀彼必 有窒礙萬人磔 伊川與濂溪説復字亦差不同用之云濂溪 就歸處説伊川就動處説所以不同曰然 濂溪就坤上説就回來處説如云利貞者 誠之復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巳矣皆是 就歸處説伊川卻正就動處説如元亨利 貞濂溪就利貞上説復字伊川就元字頭 上説復字以周易卦爻之義推之則伊川 之説爲正然濂溪伊川之説道理只一般 非有所異只是所指地頭不同以復卦言 之下面一畫便是動處伊川云下面一爻 正是動如何説靜得雷在地中復?來 伊川説得較好王弼説與濂溪同 南軒文集并語録問答 先生舉通書首章謂世榮曰?得此章如何 世榮答以此又太極圖解之要旨也先生 曰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通復三字尤 其通 箇今之人其動也未嘗通其靜也未嘗復 某只説得如此公自去推梁伯仁 舉濂溪説元亨誠之通利肖誠之復因賞此 語之妙曰如人一向應對酬酢必至於顛 倒錯亂程裿 所引濂溪無欲則靜虛動直之語所謂無欲 者無私欲也無私欲則可欲之善著故靜 則虛動則直虛則天理之所存直則其發(fā) 貝也若異端之談無欲則是批根 拔本泯棄彝倫淪實理於虛空之地此何 而霄壤之異哉不可不察也 通書聖學篇云聖可學乎一者無欲也無 欲則靜虛動直夫一者主靜之謂也 圖解仞本 理性命篇云厥彰厥微匪虛弗瑩言微彰 理也而非虛則不足以瑩其理主靜故虛 也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言剛?cè)?/p> 有善惡焉惟中則止而不過此定之以中 正仁義之意也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 二實二本則一言殊而爲五行而其實則 陰陽也而陰陽則本乎太極而巳是萬爲 一實萬忿萬一各正小大有定言萬有該 乎一一立而萬有具焉一則其蜜負而萬則 其分也萬一各正而小大定天下之能事 畢矣 性理字義陳淳 天所命於人以是理本只善而無惡故人所 受以爲性亦本善而無惡孟子道性善是專 就大本上説來説得極親切只是不曽發(fā)出 氣稟一段所以啓後世紛紛之論蓋人之所 以有萬殊不齊只緣氣稟不同這氣只是五 行之氣如陽性剛陰性柔火性燥水性潤金 性寒木性溫土性遲重七者夾雜便有參差 不齊所以人隨所值便有許多般樣然這氣 運來運去自有箇真元之會如曆法筭到本 數(shù)湊合所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時相 似聖人便是稟得這真元之會來然天地間 參差不齊之時多不寒不暑光風霽月之時 少最難得恰好時人生多是值此不齊之氣 如有一等人非常剛烈是直陽氣多有等 人極是軟弱是值陰氣多有人躁暴忿厲是 又值陽氣之惡者有人狡譎姦險此又值陰 氣之惡者有人性圓一撥便轉(zhuǎn)也有一等極 愚拗雖一句姜言亦説不乂與禽獸無異都 是氣稟如此陽氣中有善惡陰氣中示有善 惡如通晝所謂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類不 是陰陽氣本惡口是分合轉(zhuǎn)移齊不齊中便 自然成粹駁善惡耳因氣有粹駁便有賢愚 氣雖不齊而大本則一雖下愚亦可變而爲 善然工夫最難非百倍其功者不能故子思 曰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巳千之果能 此道雖愚必明柔必強正爲此耳自孟子不 説到氣稟所以荀子便以性爲惡楊子便以 性爲善惡混韓文公又以爲性有三品都只 是説得氣近世東坡蘇氏又以爲性未有善 惡五峰胡民又以爲性無善惡都只含糊捉 模就人與天相接處説箇性是天生自然底 物竟不曽説得性端的指定是甚底物直至 二程得濂溪先生太極圖發(fā)端方始説得分 明極至更無去處其言曰性即理也理則自 堯舜至於塗人一也此語最是簡切端的如 孟氏説作王亦只是理但不若理字下得較 確定胡氏執(zhí)不徹便謂善者只是贊嘆之辭 又誤了旣是贊嘆便是那箇是好物方贊嘆 豈有不好物而贊嘆之耶程子於本性之外 又發(fā)出氣稟一段方見得善惡所由來故其 言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 之則不是也蓋只論大本而不及氣稟則所 論有欠缺未備若只論氣畝示而不及大本便 只説得粗底而道理全然不明千萬世而下 學者只得按他説不可改易孟子道性善從 何而來孔子係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 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一陰一陽之理者 爲道此是統(tǒng)説箇太極之本體繼此者善乃 是就其間説造化流行生育賦予更無別物 只是箇善而已此是太極之動而陽時所謂 善者以實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到成此者 爲性是説人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個 性耳是太極之靜而陰時此性字與善字相 對是即所謂善而理之巳定者也繼成字與 陰陽字相應是指氣而言善性字與道相應 是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謂善是就人物未生 之前造化原頭處説善乃重字爲實物若孟 子所謂性善則是就成之者性説是人生以 後事善乃輕字言此性之純粹至善耳其實 由造化原頭處有善繸之者善然後成之者 性時方能如是之善則孟子之所謂善實淵 源於夫子所謂善者而來而非有二本也易 三言周子通書及程子説巳明備矣至明道 又謂孟子所謂性善者只是説繼之者善也 此又是借易語移就人分上説是指四端之 發(fā)處言之而非易之本旨也 禮者心之敬而天理之節(jié)文也心中有個敬 油然自生便是禮見於應接便自然有個節(jié) 文節(jié)則無太過文則無不及如做事太質(zhì)無 文彩是失之不及末節(jié)敏文太盛是流於太 過天理之節(jié)乃其恰好處恰好處便是理合 當如此更無太過更無不及當然而然便即 是中故濂溪説仁義中正以中字代禮字尤 見親切 中有二義有巳發(fā)之中有未發(fā)之中未發(fā)是 就性上論巳發(fā)是就事上論已發(fā)之中當喜 而喜當怒而怒那恰好處無過不及便是中 此中即所謂和所以周子通書亦曰中者和 也是指已發(fā)之中言也 勉齋問答 問誠之源也是説誠之用誠斯立焉是説誠 之體卻先言用而後言體何也曰體用不 可分先後目不相妨如一語一默一金旦一 夜春夏了方秋冬不成説秋冬了方説春 夏今?箇物把陰做頭也不得又曰他這 話是?得易精貫後故説出許多道理 誠無爲誠實也此心之誠實本湛然無爲即 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天命之謂性無極 而太極誠即是理幾善惡幾心之所發(fā)發(fā) 從好處去便爲善發(fā)從不好處去便爲惡 即是喜怒哀樂巳發(fā)之時率性之謂道有 太極而分陰分陽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 禮通曰智守曰信所發(fā)之善而爲愛則謂 之仁所發(fā)之善而事得其宜則謂之義所 發(fā)之善而各得其理則謂之禮所發(fā)之 害而無所不通則謂之智所發(fā)之善而知 所執(zhí)守則謂之信即是修道之謂教陰陽 分而爲五行任義禮智信屬誠愛宜通理 守屬幾性焉安焉之謂聖能推此所發(fā)之 善安而行之者謂之聖復焉執(zhí)焉之謂賢 復此所發(fā)之善執(zhí)而守之者謂之賢發(fā)微 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此善之發(fā)精 微而不可見至於充之於外至周而不可 窮者謂之神 直卿云通書言主靜審幾謹動三者循環(huán)與 孟子夜氣平旦之氣旦書所爲相似 問聖可學乎一段曰一爲要一字有數(shù)樣如 作左右?則一爲純一之一如作前後看 則一爲專一之一此所謂一是純一不雜 之謂也譬如一物恁地光渺丞臾無眥塵法 了他但?下文言無欲是一靜虛虛也是 一動直直也是一何謂無欲只是純?nèi)皇?/p> 筒天理無一點私欲此須作兩路?莫非 欲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此不待説須? 見面前許多物茍有一念掛著底都是欲 此是一路又須識得不待沈溺其 中而後謂之欲伊川曰木有所向便是欲 雪言真微才起念獻復真欲心 打一動相似若到酒池肉林巳狼當心無 欲則自是湛然二物不留故靜便虛未發(fā) 時這虛靈知覺如明鏡止水恁地虛動便 直做事時口有一路直出那重有偏曲路 徑虛便明明則見道理透徹故通直便公 公自是無物我故漙 又曰氣有偏正則所受之理隨而偏正氣有 昏明則所受之理隨而昏明木之氣盛 而金之氣衰故仁常多而義常少金之氣 盛而木之氣衰故義常多而仁常少知此 則剛善柔善畢竟也有偏處不得謂中也 節(jié)齋議論 誠上章曰夫子曰閑邪存其誠是以誠爲性 之德也子思則以誠爲天之道爲無息 物之終始爲能盡人物之性經(jīng)繪天下 經(jīng)章夫下大本知天地化育孟子 皆備於我爲言是皆以天理人性合言之 矣而周子以誠爲聖人之本以乾元資始 爲誠源以各正性命爲誠立爲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又以誠爲易故曰無爲曰寂然 不動以理言之固爲實理以動言之固爲 旡妄父須合是數(shù)説之類而精思之乃能 盡其妙也 誠下章曰此言思誠者人之道吾是之本百 行之源大本也方其靜也誠固未嘗無也 以其未形故謂之無耳而至正之理存焉 及其動也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 故謂之有耳而明逹之義行焉誠茍不存 則非正而邪非明而暗非逹而塞矣學聖 工夫惟在存誠誠存則參常百行皆自然 無一不備也 德章曰此言誠動爲五常之德也聖 本誠故幾自動而德自形何爲之有學聖 人者則當復性而研幾及其至也亦與聖 人同矣故以發(fā)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通 結之蓋發(fā)微不可見者幾也充周不可窮 則神矣周子於此特發(fā)明幾之一字幾者 神之微也故充周必至於不可窮詳玩此 語未見有惡義聖章文以爲誠神幾曰聖 人亦未嘗言幾有惡焉易曰幾者動之 吉之先見者也此乃曰幾善惡則與此 不合又嘗於慎動章考之則是動而正曰 道動而失正則爲邪矣道即善邪則爲惡 動出乎正即發(fā)微之幾也再以師章剛?cè)?/p> 善惡者考之乃是衆(zhòng)人動失乎正而後有 惡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于善 而又中節(jié)也其所謂幾善惡者更當於此 等考之乃得其意 聖章曰誠寂也靜也而具動靜之理神感也 動也而妙動靜之機蓋誠爲神本神爲誠 用本不動而用動故誠則靜意多神則動 意多要其實則各兼動靜陰陽也幾者誠 將發(fā)而爲神之始也在靜無動有之閒雖 動而微亦未可見實爲神之端也 愪動章曰正即至正之正道即太極流行之 道動出乎正則是太極流行之道而 動之辱矣動出乎正即前所謂幾也和即 中也者之和德即五性之德用得其和則 是五性之德而無剛?cè)嵘茞褐б佑玫?/p> 其和即後所謂中節(jié)者也 思章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曰言學聖之事 睿即通微也無思本也無思而無不通 爲聖人曰無思本也言聖人無思而自然 幾動而至於神故曰本思通用也言學聖 人者則當思誠然後知幾而至於神故曰 用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爲 聖人之幾自然而動不待思而無不通所 謂神也不思則不能通微吉兇之機也 曰通微幾也無不通神也此言君子思誠 然後見幾幾動方能至神故思者乃作聖 之功也易曰知幾其神乎曰言作聖之 事全在幾神故舉易合幾與神結之上兩 句説幾下一句説幾而神也 動靜章動而無靜止神妙萬物曰物滯於形 故不能通神無形故通而不滯神者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木嘗不動不靜妙乎動靜 之物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曰陽動也而妙水陰 之靜陰靜也而妙火陽之動所謂妙者變 化之道也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 所爲乎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五行供 陰陽太極曰五行因上文水火而併言之 推至陰陽太極蓋明妙合而凝混融無間 渾然今古不言之妙即下文所謂混也四 時運行其無窮兮曰四時運行即下文 所謂闢也於妙合而凝之前言之則冬也 萬物之所終也於妙合而凝之後言之則 春也萬物之所始也此言闢而混混而將 也混則動靜陰陽合闢則動靜陰陽其 混其闢皆神妙之所爲混而復闢終而復 始故生生變化而無窮焉 蒙良章白先師朱子曰山靜水清有以全其 未發(fā)之善良靜止於不見之地則靜止而 無爲此章發(fā)明二卦皆所謂聖文之藴而 主靜之意也周子朱子言之至矣今細玩 之是説流行中之巳紐也蒙 者也良鼃者動而青者也以者之靜言 之蒙靜乃爲靜之終良靜乃爲靜之始合 而言之終而復始始而復終非流行之樞 紐歟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五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